争鸣|中医药创新方向与实施路径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林敬 《中西融合大讲堂》编委会主编 马瑞鸿
■国际ICD疾病分类标准的5.5万条疾病中,由中国学者定义者不足30个。更重要的是,许多“百姓的身心所苦”(临床表现或症状群),即便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由于在西医疾病分类体系中无命名、无标准而被“无视”。
■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过度依赖和模仿西医的疾病分类体系、评价标准和研发模式,未能充分立足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逻辑进行源头性创造。
■以西医“金标准”评价中医药疗效,往往忽视中医药强调整体调节、动态辨证和患者感受等特点,制约了中医药临床优势的真实呈现与科学表达,行业创新活力受到显著束缚。
为破解中医药创新发展长期面临的深层次瓶颈问题,响应国家“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要求,来自临床机构、高校及知名药企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方法学、人工智能、制药等领域专家聚焦点聚焦中医药疾病认知、命名、诊断与评价体系,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思想碰撞。
反思:疾病“定义权”之争,呼唤立足中医理论的源头创新
中医药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根植于我国的文化与哲学背景,与现代医学(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土壤与认知逻辑。如《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突出患者主体感受,有别于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会议深刻反思了当前中医药创新面临的核心挑战: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过度依赖和模仿西医的疾病分类体系、评价标准和研发模式,未能充分立足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逻辑进行源头性创造,这也导致两大困境:
第一、“无名”之困:国际ICD疾病分类标准的5.5万条疾病中,由中国学者定义者不足30个。更重要的是,许多“百姓的身心所苦”(临床表现或症状群),即便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由于在西医疾病分类体系中无命名、无标准而被“无视”。
“没有命名权,就没有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教授、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忠奇教授等专家呼吁,建立能体现中医特点与价值的、能科学定义和测量患者‘所苦’的疾病命名体系和评价体系。”
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教授提出,中医药的创新不能仅在中医药研发技术、中医药循证评价等“术”与“器”的层面修修补补,而要回归“道”和“法”的重建——命名和定义新疾病(症,征)、制定新标准,既是对中国百姓健康需求的回应,也是我国医学体系自主性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第二、“削足适履”之痛:当中医“整体调节”“治未病”的疗效套用西医“金指标”评价时,中医药的真正优势或特色被掩盖。“当所有疗效评价都套用西医病名和标准,中医药真正的特点和优势就被抹杀了。”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一语道破。上海中医药大学张磊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也提出,中医具有“法随证变、方从法出”的动态诊疗逻辑,《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鼓励“采用基于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序贯联合用药的方式开展中药创新药临床试验及疗效评价”。而西医认为是“金标准”的RCT研究设计方法过于僵化、缺乏动态调整,不适用于开发中医特色的序贯或“内服外用”等新疗法。
总之,以西医“金标准”评价中医药疗效,往往忽视中医药强调整体调节、动态辨证和患者感受等特点,严重制约中医药临床优势的真实呈现与科学表达,行业创新活力受到显著束缚。
破局:回归本源,融合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新范式
面对挑战,中医药既要学习和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秀成果,更要坚定传承自身的理论智慧,在疾病认知、疗效评价、研发模式上实现突破。会议上专家们凝聚以下共识:
第一、创新疾病认知与命名,掌握“医学话语权”。
以患者为中心,从中医学疾病观出发,继承、创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病名,构建病名-诊断-评价-应用新秩序。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患者普遍主诉却缺乏现代医学清晰定义或缺乏干预手段的领域,发挥专家平台中医西融合、临床基础方法学合作、产学研共生的优势,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科学定义、命名并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与评价标准。
中医界也应系统梳理并深入研究中医传统病名的现代内涵,对真心痛、厥心痛、水饮病、春温、暑温等中医特色病名,赋予其清晰、可操作的现代内涵与外延,或基于核心病机(如“血瘀”)创新性地定义具有现代生命力的“中医疾病”概念。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教授强调,中医药研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中医药人就要做好基本功,在医疗工作中重视对疗效相关数据、尤其是对患者体验数据的详细记录,在真实世界数据中,充分挖掘“新的临床需求”。
第二、构建“以患者获益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疗效评价新体系。
突破模仿西医“金指标”的局限,围绕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整体观,建立以核心症状群改善、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升、疾病进程延缓及患者体验等多维、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未来应更科学化地评价“患者感受”,如借助现代技术,探索将中医关注的“舒坦”、“轻松”等患者主观感受进行更客观、可量化、可比较的测量,让患者真正成为“疗效共评人”,解决“仪器测不出“舒坦”,量表量不准“轻松”的困境。
第三、探索融合中西优势的研发新模式。
尊重中医诊疗特色,发展序贯联合用药(如注射剂-口服药转换)、外敷内服协同等符合中医“法随证变”动态诊疗逻辑的特色疗法和评价模式。拥抱新技术,拓展新场景,利用真实世界研究(RWS)、适应性设计、患者注册登记、大数据与AI等多元化方法,破解“治未病”长周期、高成本评价瓶颈;推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让研究走出医院围墙,融入药店、社区和患者生活场景,更真实地反映中医药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全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价值。
共识与行动:以疾病创新为引擎,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
会议达成关键行动共识,依托中国中药协会中西医融合专家平台的优势,组建跨学科、多领域的创新共同体,在前期反复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胃肠型感冒、脑效能等疾病、概念创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展标准化命名、诊疗规范及评价体系研究,形成专家共识、指南、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疾病命名、诊断、疗效评价体系获得审评认可;鼓励企业基于中医理论和“新病名/新症征”体系研发真正满足中国人群健康需求的创新中药。
责编:王圆
主编:林敬
校对:谷雨薇
我要评论